阅读:矛盾论

内容纲要

矛盾论是《毛选》第1卷中的文章,也是老毛哲学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文章,恰好暑假读了《实践论》,这次政治课选《矛盾论》,这样两篇读毛选的基础文章都仔细学习过了,感觉这个程序员的姿势稍稍高了一点点!XD

矛盾论

《矛盾论》作成于长征结束,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时间点。主席在文中除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传达以从对立统一角度理解事物的方法,还着重批评了党内的教条主义“懒汉”,纠正与德波林学派类似的错误,并提出看待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式。

与唯物辩证法

主席在《实践论》里探讨唯物辩证法的认知观不久后作成本文。《矛盾论》与唯物辩证法同样有着极大的关联,在学习《矛盾论》之前,必须对唯物辩证法有一定的了解。

辩证法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而唯物辩证法,也叫马克主义辩证法,被认为是一种较具有普遍性,较高层次的辩证法。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的哲学原理 。

唯物辩证法融合继承了许多思想,在承认唯物哲学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探讨(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也采取了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提出的辩证法三大规律,也就是对立统一原则,质量转化原则与否定之否原则。

而《矛盾论》非常关注唯物辩证法中融合自黑格尔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尤其是第一条,对立统一原则。所谓对立统一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矛盾本身。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来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之中的矛盾”。主席的文章本身是为了在党内传递思想,也因此使用了大量与实践结合的例证。《矛盾论》因此是一个在中国语境的唯物辩证法的一个贴合实际的新的解释与扩充。这可以说是矛盾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关于唯物辩证法,推荐大家自己在读《实践论》和《矛盾论》之前先了解一下,这样读起来更方便。

《矛盾论》的内容

内容上,主席将《矛盾论》分为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六个板块。

主席在“两种宇宙观”板块中探讨了形而上学(也就是玄学)的宇宙观和与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引用列宁的说法,即为:“发展是量的减少和增加,是重复”的宇宙观,和“发展是对立的统一”,也就是矛盾的发展的宇宙观。主席对庸俗进化论、机械唯物论的形而上学属性进行了批判,对比之下,对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进行了一定解释。

形而上学的宇宙观认为在过程中,事物不会发生质变,而事物的变化也是外因产生的结果。而在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中,认为事物会发生质变,而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但内因——事物内部本身的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也是“基本”。主席为支撑这一观点列举了诸多案例,比若旧中国向新中国的变化,外因是列强,根据仍是旧中国社会中本身的重重矛盾。在这里主席也不忘提出“一个政党想要...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也就是使自己强健,不留下被能外因引发的内因“根据”,才是制胜的关键,而非损害其他的对手。这与今天共和国的和平崛起战略多少有相似之处。

既然确定了辩证法的宇宙观,那么就确定了事物的矛盾是事物和事物变化的关键。矛盾成为了下一个研究重点。

矛盾论的第二和第三板块分别分析矛盾的两个重要性质: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有时也被主席称为绝对性)分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在事物层次的普遍性,万物皆有内在矛盾。二是矛盾在时间层次上的普遍性,对于任何一个事物的过程,矛盾必然是贯穿该事物始终的。个人认为在自然科学范畴难以理解这个抽象表述,但是在社会科学范畴则很好举例。比若主席提出,战争是矛盾的双方,斗争而解决了战争,解决了战争的问题,矛盾消失、弱化或者转化,那么战争就不存在了。

由于本文的一大目的是批判党内教条主义思想,主席在矛盾的特殊性上花费了格外多的篇幅。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会拥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矛盾的独特属性,并且实际上在某些语境下是可以和普遍性相互转化的。矛盾的特殊性来自于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中的特性,而矛盾的普遍性也是矛盾特性之间的共性。主席针对党内教条主义“懒汉”,批判了对于处理事物“懒得分析,生搬硬套”,只看矛盾普遍性忽略特殊性的行为。主席也因此尤其强调了对待矛盾需要“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分析还必须是全面的、不带主观的,才可“防止错误,防止僵化”。同时,主席提出,分析矛盾时,还需要认识到不同时间阶段的矛盾也会具有不同的特殊性。这其中有部分观点主席在《实践论》内也有提到类似。

而后,对于单个事物进行特殊性分析时,需要注意的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主要矛盾指某个事物中影响其他矛盾发展的其主导作用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在一个矛盾的统一对立两方中占有优势的那一方面。随着过程的演进,主要矛盾会发生转移,同时,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会发生变化。既然我们认为事物的矛盾是事物和事物变化的关键,那么主要的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特殊性往往会决定事物的一些性质。主席在这里也结合中国语境举出了不少例子,并提出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应对。这个思路在党的治理和共和国的发展史中绵延了很久,后文会继续提到。

与普遍性和特殊性并列,主席将矛盾的同一系和斗争性放在一个板块进行讨论。同一性又分两个方面,一是指出矛盾的诸方面——多个对立统一的因素,是互相依存的。正如正和负,胜与败。而另一方面,它们之间又是能够相互转化的,比若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通过革命会发生转变。主席这里也提出,诸如“君权神授”之类,否定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形而上学的一部分意义是维护旧阶级的统治稳固。在谈斗争性之前,需要注意,矛盾的诸方面或许会发生相互转化——按照同一性来说,而有时又不会发生转化。而斗争性指出,任何矛盾之中,矛盾诸方面一定是无条件的对立的。只要矛盾存在,那么,对立就一定存在,这边是矛盾的斗争性。

主席特别提出了,对抗是矛盾的一种形式,同时“不是所有形式”。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但矛盾的程度有着强弱之分。较小、较弱的矛盾不会以对抗形式表现,但激烈的矛盾会以对抗的形式暴露出来。这就明示了阶级矛盾激化而带来的对抗——也就是革命——的必然性。主席同时提到,党对于党内矛盾应根据程度不同采取不同措施,即分清楚那些是不会导致对抗,可以缓和和纠正的,而那些是必须严肃处理的。

从矛盾角度考虑问题的思路

《矛盾论》是主席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章。我们也说,矛盾论给出了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席提出的这种方法是具有实践意义的。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既有问题,你总得赞成一方面,反对另一方面,你就得把问题提出来。提出问题,首先就要对于问题即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加以大略的调查和研究,才能懂得矛盾的性质是什么,这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毛选三》 反对党八股 “无建设性建议”

由于矛盾的普遍性,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藏有矛盾,根据矛盾的特殊性,我们需要具体内容具体分析。而依据上文给出的讨论,矛盾之又有一个主要矛盾,使得其它的矛盾都受到该矛盾的影响。比若小明由于上班摸鱼而失业了,同时小明肚子很饿,但是又舍不得花十二块买一碗杂酱面,之花四块买了一晚二两小面。小明和男朋友之间的情感也由于小明的郁郁寡欢而恶化了。那么在这一切复杂事物之中,有多对矛盾,而我们认为主要矛盾是小明对工作的需求和没人雇佣小明这一现实之间的矛盾,因为该矛盾很可能导致小明郁郁寡欢,导致小明缺有钱——影响着所有其他矛盾。那么我们也可以对这个事件根据主要矛盾进行定性——由于失业导致的综合征。假若小明能力不够,则没人雇佣小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假若小明能力足够,则小明对于工作的需求变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假若小明成为了自由职业者,那么这个矛盾将会弱化,小明当然不至于过分愤慨而做出一些激烈的“对抗”行为,但矛盾依然会存在。而小明失业这件事本身存在则主要是依赖于小明对工作的需求和没人雇佣小明这一对内在矛盾。如果小明对工作没需求,或者有人雇佣小明,那么“失业”这一说法也不存在了。而如果弱化或者消灭(或者说,让过程终止)小明对工作需求和没人雇佣小明这一主要矛盾,就能为解决问题找到机会。

这便是从矛盾角度考虑问题的方式。

此条目发表在学习, 文章分类目录,贴了, 标签。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