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作评论。
正文


《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是一组由詹建俊大师与叶南以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为主题创作于2009年的油画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中。在2021年9月份在美术馆的一次以黄河为主题的画展中被展出——这也是我最近的一次造访美术馆——迫于疫情的“淫威”,其余的大多时间里我都只能缩在燕园里。
时隔一年有余,但这一组油画的冲击力仍让我记忆犹新。我和我的朋友J同学从艺术馆正门进入一楼展厅,这组摆在展厅入口正中央的巨幅三联画立马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包含洗星海的中央画幅足足有三米余高,而左右两侧的人物群像也各自有接近三米高,四米余长。
三联画中,右侧一幅绘制了战争中流离失所的民众群像,他们乘坐着一搜行于漠然黄河上的船只。这群人身份复杂——其间有愁苦的大爷、无奈的旧时代知识分子、麻木的男人、抱着孩子的老妇...等等。在船边狭小的黑暗中,逃难者们或是无意识地低头、或是张望着天空、或是愤怒地握拳、或是别过脸来望着卷动的江流、或是疲倦地倒下。而身处亮处的船夫们与三位妇女与她们的孩子则是整个画幅突出的要点(实际上,这一部分是右侧画作中我最先开始阅读的部分,这应该也是作者的刻意设计)。船夫肌肉紧绷,身材扎实,他们用力掌桨,努力推动船只的动态充盈着力量感。创作者们对于画幅中每位角色的面部神态有着细致的表现,而妇女和她们的孩子们的神态则更是得到了最为深入的刻画。她疲惫,但只有行李是她的依偎;她沉默,低着头、抿着嘴,鼻尖上有着伤痕;她的一个孩子躺在她的怀中,另一个孩子光着屁股扑在母亲身上,但她却避开了孩子的眼神,不知所措地望着画幅右侧,画外是茫然的波涛。
民众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神态也尤其耐看。每一个人都通过其神态和动态来表达“他自己”,启发着我去共情他心中翻涌的情感,猜测他因为侵略战争而流亡的苦难经历。可以说,这条漂流在汹涌黄河上孱弱的小舟即象征着一整个时代中华民族受侵略的痛苦。
《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这组三联画的主题是《黄河大合唱》,后者共分有八个乐章,叶南在创作随笔1中提到过这右侧一副主要对应这黄河大合唱的前六个乐章——即船夫曲、黄河各个乐章(二到五章)、以及黄河怨(在画幅中都有对应的元素)。这些乐章更多的是去再现中华民族所经受的战争苦难,唤起听众同仇敌忾之情。画幅中央的妇女与孩童的形象灵感或许便是来自黄河怨一章的歌词,“命啊,这样哭,生啊,这样难...宝贝啊,你死的这样惨...”。
大合唱的第七八两个乐章则以抗争为主题。其中第七乐章即为《保卫黄河》,“风在吼,浪在啸”,黄河在咆哮!这几乎是每一位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旋律。具体内容对应到这组三联画上,即为左侧的一幅。
可以看到,左侧一幅中,承载着角色的小舟已经变为了大道,虽然构图上与右侧一副基本是对称的,但透视方式和表现手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暂且抛开江水,左侧一幅中,角色群的灭点在画幅中央,右侧一一幅中则在画幅外。右侧一幅的角色数量是有限的,是实数,以小看大地表现一个时代中华民族的苦难,而左侧一幅中角色数量是虚数,战士的背后是号手,号手的背后有战马,战马背上又有战士,战士身后是更多的战士...一直看不到尽头,画面以更为直接的方式表现了抗战中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的团结的气势。与右幅类似,左幅中近景处也有使用类似的明暗对比与冷暖对比所突出表现的角色。其中,明暗主要突出手持红缨枪的孩子,而冷暖则用于强调近处身着浅色军装、身背虎头刀或火枪的战士们。值得注意的是,左侧一幅中的战士与右侧一幅中的民众之间是有重合的——包括头戴白头巾的船夫、孩子。近景中人物的动态也值得仔细欣赏,可以看出,整个画幅不仅仅在前后的空间上拉的很长——战士的人头、枪杆望不到尽头——而且近景中人物的动态无一不暗示着战士们队伍在画幅左右方向上的的延伸,人们互相鼓舞着向前迈进,似乎已经有无数战士冲在了前方,还有许多战士跟随在后方。一个有趣的点在于画幅中角色们交互的对象似乎不只是画幅中的其它角色,还包括正站在画做面前的游览者——我自己。两名身处近处的船夫已经背起虎头刀,他们正向着画幅前的我呼喊,似乎想让我也加入这场伟大的战斗,包括中景中的手持手枪的战士也将目光侧向了画幅之外。他们的呼声和目光似乎穿透了画卷,召唤着阅读这幅作品的中华儿女,这种类似于戏曲般的表现手法能更进一步唤起我与画中角色的情感上的共鸣。
看完了人物,再来看江水——背景中的黄河水的流形与节奏与右幅中相对压抑沉重的波涛拉开了差距,变得激昂,激流更多,浪花更大,水流的纹路右侧画幅中相对同向的“顺”转化成了左侧画幅中互相冲击的“逆”,似乎象征着饱受压迫的人民正在奋起反抗——这也与《黄河大合唱》中第六至第七乐章九转哀怨到奋起激昂的旋律转折正好对上了。
最后便是左幅和右幅中间的这张洗星海人物像以及其身后奔涌的黄河波涛了。洗星海向左扬起的右臂与左侧向右的小块瀑布互相支撑,向右飞扬的大块衣摆则与向左下沉的大块瀑布相互支撑,并与前景中的右下角的石块与身后的大朵水雾相呼应...画面显然经过了作者的精心设计,我也没能力分析出个所以然,只能以“好看”作为整体评价了。将中心画幅与左右两幅进行对比,从构图上来看,左右两幅的非平衡构图将视觉焦点挤压到了它们的中间,中心画幅的构图则非常稳固,占好了“C位”。从构成上看,左右两幅在近景的形体节奏上相对紧促,小形体较多,而中心人物像中近景(人物)构成相对简洁,也与左右两幅绘画拉开了较大的观感上的差距。尽管网上找到的电子图像有些失真,但仍然可以看出在明暗对比上,中心画幅达到了整个作品的顶峰。毫无疑问,这幅最为高大的人物像是“特别的”,因为特别所以突出,它在许多层面上都是整个作品的核心。
相较于左右两侧画幅中的黄河,中心画幅中的黄河浪涛色彩变化更加复杂,结构也从相对平铺变得层次分明,笔触也更加复杂。其实将中心画幅称为“人物像”可能不太准确,我认为在这张中心画作上,相对于人物,作者明显在黄河波涛里倾注了更多笔触与情感(甚至可能是整个作品中最密集的),而人物的躯干、衣褶则刻意地较多使用概括的笔触(相对与左右两幅之中的人物,笔触明显变得概括了)。这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在构成上与左右两幅拉开差距形成对比,另一方面则可能是为了推动读者更多地去阅读洗星海背后的黄河。
也就是说,与左右画幅完全不同,中心画幅的需要仔细品味的看点并不只在近景的人物上,而更多地在他身后的黄河浪涌之中。在《黄河大合唱》中,不屈不挠民族精神才是这音乐作品真正的主题,而黄河正是它的象征。在《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这组三联画中,中心画幅的叙事性明显弱于左右两幅,如果说左幅对应着《黄河大合唱》六七乐章的抗争,右幅对应着一至五乐章的苦难,那么中心画幅,则与大合唱的核心所关联——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期间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抗争精神,中国人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自然,这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而与《黄河大合唱》类似地,作者选择将这个概念的表达融入到“黄河”这一象征之中,借用黄河波涛来表现这部分中华民族精神。黄河水奔腾着,热烈地冲击着,升腾着,我似乎能听见画卷中传来的隆隆水声——这是抗争的呐喊,是激昂的战斗,是人民与战士们在民族共同苦难、共同仇恨、共同民族情感下的团结意志。
《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实际上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油画创作课题的成果之一,尽管革命与抗争是浪漫的,但历史题材油画自然而然属于现实主义范畴。不过,我认为相比于其它以历史为题材创作的作品,这份作品中“浪漫”的味道占据了主体。首先,创作题材《黄河大合唱》作为音乐作品本身就有极强的浪漫精神,其次这幅三联画的中心幅更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的结构让我想起了《雾海上的旅人》,且这个光照和构图无论怎么看都像在塑造一位浪漫英雄),再然后,这幅三联画不同画幅在空间上相当自由(左中右都不在同一个空间中),光照也更多地偏向于戏剧化而非追求表现现实。
本文行文选择先欣赏《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这组作品中的左右两幅,然后再欣赏中心幅,这实际上与自然的欣赏过程是相反的——在踏入展厅的一瞬间——难以解释它是如何做到的——我马上就震撼于这巨大的三联画的中心画幅所传达的某种强烈情感:一位英雄,他的身后是咆哮的黄河,半背光与腾起的水雾衬托出这位英雄清晰的身形,我确信他正指挥着某种伟大且不可阻挡的力量。在下一个半秒,它便通过它的标题、通过左右两幅画作、通过那些红旗和士兵、通过那些船夫、通过那些中国人的面孔、通过那些每个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都熟悉的符号唤起了我对于他所要传达之物的联想——红旗与抗争的力量,黄河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吃下这份浪漫的冲击之后,你才会开始阅读与画中人物的神态等细节,这也很耐看,不过我们这种不是很关心艺术的普通人在尝到第一口后一般就不会继续深入了。
那天我与J同学只在艺术馆待了一个上午,依稀记得同期在美术馆举行的另一个展览叫做“同一梦”,意在展现与交流上合组织各国的艺术成果,作为光荣的计算机系学生和娘胎理科生,我们对于艺术理论是一窍不通,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水准基本停留在“我觉得好看”和“我觉得不好看”的程度(J同学比我更甚)。但在离开美术馆前,我和他不约而同地回头,又看了最后一眼——黄河的波涛,英雄的剪影。我们欣赏不来大部分的展品,但这幅《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是一个例外,毕竟要品尝到它的“浪漫”,大概只需要拥有一份属于中华的共同记忆即可。
-
DOI: 10.13864/j.cnki.cn11-1311/j.2010.02.011 ↩